中心简介
单位检索
关键词检索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成立于1998年7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1961年成立)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1965年成立)合并而成。

2011年,根据院党组的部署,研究所制定了“一三五”发展规划:即围绕干旱区可持续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立足新疆,面向中亚,放眼世界干旱区,创立干旱区协调发展理论,实现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和系统集成,在亚洲中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领域起到不可替代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在新疆新增百亿方水资源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中亚成矿域地质成矿机理与斑岩矿探测、中亚干旱区千万平方公里生态监测与生态系统管理三个研究领域实现重大突破。重点培养新疆城镇生态建设与工矿区生态修复、干旱区污染修复与废弃物利用、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流域生态农业模式、特殊功能基因发掘与新品种培育、新疆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管理五个研究方向。

新疆生地所下设8个研究室,并建有荒漠与绿洲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与自治区政府共建的中科院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新疆干旱区水循环与水利用重点实验室,新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联合共建有“国际干旱区生态研究中心”、与日本静冈大学联合组建有“中日干旱区联合研究中心”。

新疆生地所现有10个野外台站,即新疆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疆阿克苏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述3个为国家野外观测站)、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塔克拉玛干沙漠特殊环境研究站、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站、莫索湾沙漠研究站、木垒野生动物生态监测实验站、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站。另设文献信息中心、标本馆等科研支撑平台。

截至2011年底,新疆生地所有在职职工351人。其中科技人员306人(含科技支撑61人),包括正高级人员50人、副高级人员82人。全所进入创新岗位13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

新疆生地所是198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地理学、生态学两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自然地理学和生态学两个重点学科;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生态学五个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环境工程、生物工程、测绘工程十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生物学、地理学等两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学研究生336人(其中硕士生187人、博士生149人)、在站博士后25人。

2011年,新疆生地所有在研项目316项(包括新增项目123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项、主持973课题8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主持国家支撑计划课题10项(新增4项);主持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项(新增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新增2项);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1项,面上基金53项(新增2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4项;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15项(新增7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8项(新增2项),院地合作项目80项(新增25项)。

2011年,4项成果通过鉴定。“新疆干旱区典型荒漠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研发与示范”,提出了塔里木河下游荒漠化防治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构建的方法,阐释了荒漠河岸林建群种在个体和种群水平水分自维持能力,丰富了干旱区生态科学的内涵。“深根植物根系生态学研究”,以骆驼刺幼苗根系生态学特征为主要研究目标,探明了骆驼刺幼苗的生物量与不同水分条件的响应规律、固氮能力及自然环境中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骆驼刺根系的形态特征。“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带斑岩铜矿的识别标志和预测系统的研究试验”,研发了遥感数据定标+掩膜+主成分门限化+支持向量机+分类的蚀变信息提取算法(MPS)并在西准噶尔研究区进行应用。“多元示矿信息提取分析与大型矿集区预测技术应用研究”,建立了新疆地质矿产数据库及基于C/S模式的新疆地学数据库管理系统和B/S模式的数据共享平台,为新疆地学研究提供多专业的空间信息,实现了新疆地质矿产空间信息的网络检索和下载服务。

全年共发表论文414篇,其中SCI论文104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申请专利36项,授权专利23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特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2011年,新疆生地所承担科技部重点合作项目“中国-利比亚荒漠化国家防治沙漠化技术合作与沙产业开发”、“中国-阿拉伯联盟荒漠化防治技术合作研究”,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中非荒漠化防治技术合作研究与示范”,建立了利比亚地区荒漠化解译标志和分级体系,编制了利比亚荒漠化分布和程度图;承担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中乌棉花品种资源比较及其繁育技术”,现已在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遗传与植物实验生物学研究所塔什干试验站建立了1个6公顷的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核心示范区,引进了乌兹别克斯坦优质棉花种质资源30余个,棉花主栽品种2个;承担中德“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可持续管理”项目(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资助)及中美“入侵植物与全球变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共同资助);与中亚五国10余家科研单位签署了合作研究协议,在哈萨克斯坦建成了“巴卡纳斯水生态与环境监测站”和“新卡扎林斯克咸海湿地生态与环境监测站”,与哈萨克斯坦土壤与农业化学研究所共建了“中哈绿洲生态与荒漠环境联合实验室”。

2011年,引进4位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1位外籍青年科学家,聘请1位台湾客座研究员,招收3名国外博士生。

主办和承办4个国际和双边学术研讨会,派出参加15个国际学术会议。本年度研究所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总量为116批284人次,共派遣出访65批123人次,接待来访51批161人次。

新疆生地所是新疆土壤肥料学会、新疆地理学会、新疆植物学会、新疆科学探险协会、新疆自然资源学会的挂靠单位;承办的英文刊物有《干旱区科学》(Journal of Arid Land),被5个国际检索系统正式收录,成为新疆第一个SCI学术刊物;中文刊物有《干旱区研究》和《干旱区地理》,以及同名在国内发行的维文版刊物;拥有国家甲级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国家乙级环评资格证书、国家乙级测绘资质证书、国家乙级旅游规划设计资质证书、乙级土地定级估价证书、农林行业(营造林)乙级工程设计证书。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公共技术中心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
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 邮编:830011 | 电话:0991-7823116 | Email:lqf@ms.xjb.ac.cn